更多服务
早日打通中小企业惠企政策“断点”
日期:2021-03-13 浏览
“税收优惠政策,部分企业希望明确减免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操作流程,对于政策中提及‘确有困难’企业的认定,希望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场景列举;部分银行对中小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存有担忧,放贷较为谨慎……”丁光宏代表所说的这些现象,是2020年6至10月,根据全国人大统一安排,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本市选举产生的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以“保市场主体,为激发市场活力、恢复市场运行注入强劲动能”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各项惠企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但具体操作中部分政策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还存在一些“断点”,导致“口惠而实不至”“看得见摸不着”。“亟待政府部门能进一步细化出台企业分类管理、金融支持、降低成本等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扶持政策细则。”丁光宏说。
“一刀切”的纾困政策难以适合不同企业
  据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2017—2018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企业综合税率的数据对比显示,2017年,中国企业综合税率达到了64.0%;全球190个经济体的平均实际税率为40.6%,远低于中国;而美国的税率仅有43.8%,大规模减税提振了美国企业盈利增长。2018年后,中国减税降费的政策持续发力,税率减到了59.2%,美国则减到了36.6%。2020年,我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过2.5万亿元,其中对民营经济新增减税降费预计占比70%左右。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减税降费还有一定的空间。
  调研中,民营企业反映税费负担仍然比较重。丁光宏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对减少的税收感受不明显;二是我国的税收主要以流转税为主,而流转税又体现在增值税方面,之前增值税16%~17%的税率是比较高的;三是由于过去实施的大多数减税政策并非普惠,相关特惠式减税主要针对特定行业、企业,而且受执行环节等因素影响,实际减负效果出现“打折”。
  此外,在融资方面,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老问题,由于缺乏信用背书和房产等有效抵押物,在现行银行贷款制度下,仍很难获得支持。“政策落实的中间环节太多,不能及时传递到所需帮助的企业手里,而且企业遇到的难题是千变万化的,‘一刀切’的纾困解难政策很难适合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加上中小微企业对政策接受理解的能力有限,很难获取到必要的政策支持,因此没有切实感受到相关政策的实惠。”丁光宏指出。
确保各项支持措施直达市场主体
  那么,该如何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创新活力呢?丁光宏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让民营企业专心创业、放心经营、安心发展。丁光宏认为,首先可通过各地政府“一网通办”平台整合各职能机构相关信息,营造信息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分别对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分类别解决融资难问题,以知识产权评估、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等举措,创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环境,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准入的政策措施,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一视同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必须保护好、发展好,为经济发展留得青山、厚植基础。可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扩大现行中小企业优惠政策适用范围,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降费力度。例如,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或允许企业递延缴纳与雇佣关系有关的相关社保,减少或降低一些行政事业行收费,对于真正原创的“创新”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在个人收入所得税上给予高技术企业得到股权激励的核心员工直接的优惠税率,降低高科技企业人力成本负担。
  在法律方面,丁光宏建议,一方面要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法规知识培养,增强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要加强执法部门与企业法务部门的合作,建立保护知识产权协调机构,构建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发展实际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加速转变民营企业过度依赖低成本要素投入的粗放模式,改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的弊端;积极引导科技型、知识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自身研发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保护,引导企业在发展中相关专利申请,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企业家精神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丁光宏认为,要引导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带领企业奋力拼搏、争创一流;引导企业家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家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家拓展国际视野,带领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上海人才信息网